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要在深刻領會文化建設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的基礎上,正確把握以下幾對關系。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 推動文化建設需要正確把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關系。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對精神文明有決定作用,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物質生存方式的始因作用并不排斥思想領域也反過來對這些物質生存方式起作用。文化建設以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內核。只有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這就要求我們統籌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通過文化建設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堅實思想保障,走好“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文化建設始終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要求,指明了文化建設的原則和方向,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推動文化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南。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文化建設中必須始終站穩階級立場,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三是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挖掘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當代價值、世界意義,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源頭活水和力量之源,加強和推動文化建設。 文化軟實力與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當今時代,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關鍵因素。提高文化軟實力是事關國家形象和國際話語權的大問題,理應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夯實文化軟實力根基,關鍵在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的直接體現,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集中彰顯,是貫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最根本的東西。在文化建設中,必須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打牢中華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在筑牢中華文化“根”與“魂”的基礎上,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顯著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自信與文藝創作的關系 推動文化建設以增強文化自信為基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其中優秀的文藝作品更是數不勝數,涵蓋了語言藝術、表演藝術、造型藝術、綜合藝術等文藝類型,構成了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我們在享受藝術的同時,還能領略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萬千氣象,獲得精神、思想、知識的全面提升。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將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課題結合起來,高揚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同時,在文藝創作中堅決抵制自由主義、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充分發揮文藝提升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建設的功能。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動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服務性、社會性等特點,反映社會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文化產業則具有顯著的經濟特征,它的運行和發展需要遵循市場規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雖然在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等方面各具特點,但它們仍然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一是領導核心的一致性。在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二是根本立場的一致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價值遵循的一致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始終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遵循,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助力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建設文化強國,發揮好文化建設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匯聚起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磅礴力量,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