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獨特創意展現領袖深厚人民情懷 ——農民日報《總書記,展信佳》系列融媒體報道創作談 江 娜 李朝民 王 巖 為全面深入做好黨的二十大宣傳報道,農民日報牢牢抓住主題主線,盡銳出戰,采制刊發眾多優秀作品,5集系列融媒報道《總書記,展信佳》便是其中之一。 一封書信,紙短情長。寫信,是刻在國人骨子里的浪漫和深情,特別是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書信往來更具情懷、更顯真情。農民日報系統梳理我國“三農”成就,深入挖掘基層個體人物、村莊故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與農民群眾的溫馨互動,推出系列報道《總書記,展信佳》,感悟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山鄉巨變。中宣部《新聞閱評》給予專題閱評肯定,認為以書信為載體展現總書記的人民情懷選題落點準、敘事角度新、表達方式巧,為主流媒體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打好差異牌、做好特色文章提供了有益參考。 農民日報與《總書記,展信佳》系列視頻互動版面。 寫信、回信、讀信——以信為媒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做好黨的二十大報道是檢驗新聞媒體融媒水平、展示融媒成果、交流融媒經驗的重要時刻。 農民日報把迎接黨的二十大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分階段有步驟地組織實施各項報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始終確保主題主線鮮明突出。在紙媒做好10年來“三農”領域重大成就報道的同時,積極開展全景式、生動化、故事性的融媒報道。 為展現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將宏大敘事處理得更契合受眾需求、更接地氣、更能觸達基層、更具有傳播力,創作團隊決定從“情感”入手,講好細節故事,引發情感共鳴,讓硬新聞“軟著陸”,讓大主題“舉重若輕”。 為更好展現習近平總書記和人民特別是農民群眾之間的深厚感情,創作團隊認真梳理10年來總書記的回信,發現總書記與基層干部群眾始終保持著密集、密切的書信往來,通過書信,不少村民、村集體、基層黨支部成為總書記時常牽掛的“老朋友”“老熟人”。總書記的回信,諄諄寄語、飽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奮進。“鴻雁傳書”“紙短情長”背后的故事,“展信佳”“來信收悉”的儀式感,可反映出這份濃濃深情。 農民日報精準捕捉這種情感連接和新聞溫度,前期做了大量調研,選取浙江、河北、云南、貴州、安徽等5個省,深度采訪農民群眾、基層干部、少數民族群眾等,梳理他們在給總書記寫信前、寫信時、收到回信后以及在總書記的囑托下接續奮斗的故事脈絡,決定以情景式、回憶式的講述方式,再現總書記和基層群眾的書信故事。 創作團隊采取先電話、視頻采訪的方式,就故事與受訪者進行反復確認。到達現場后,再充分溝通挖掘鮮活生動的細節,引導受訪者發現新的敘事切入點,讓報道推陳出新,讓老故事產生新感動,借助書信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得主題報道更為深入人心。 以AE特效制作“展信”“讀信”效果,生動展現總書記回信或村民寫信的具體內容,呼應主題,不斷強化受眾對“信”的深層理解,認同“信”的內涵,更好地融入故事當中。 農民朋友在給總書記的信中,分享豐收的喜悅、產業的發展、生活的幸福,一字一句都飽含感恩之情;總書記在給農民朋友的回信里,裝滿期待、裝滿囑咐,更裝滿祝福。通過書信這一傳統載體,總書記與農民朋友談收成、聊產業、嘮家常,勉勵大家為了美好生活接續奮斗;農民朋友也把總書記的殷殷牽掛和諄諄囑托牢牢刻在心里,轉化為干事創業的不竭動力。 《總書記,展信佳》以“信與信交流,心與心貼近”為出發點,“信”的元素貫穿作品始終,形式新穎、別出心裁。從片頭設計、人名條包裝到海報制作、版面設計,“信”出現在作品的每一個角落,跳出各種媒介限制,展現濃濃深情,讓受眾印象深刻。如每期視頻中以特效制作的“展信”“讀信”效果,用圖片和文字展現總書記回信或村民寫信的具體內容,主題鮮明、畫風統一,不斷強化受眾對“信”的深層理解,認同“信”的內涵,把總書記的人民情懷春風化雨般融入故事中。 脫貧、產業、共富——小切口小故事折射大主題大情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三農”領域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 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對內容的需求發生巨大變化,傳播關系正從“一對眾”轉向以互動分享為主要特征的分眾化、差異化傳播。面對“三農”新聞輿論的新形勢、新特點,媒體必須與時俱進,深入推進內容創新,努力提升內容品質,豐富內容表達,拓展內容呈現,使內容生產更加適應時代要求,更加契合受眾需求,讓新聞產品不僅有思想、有品質,更有溫度、有影響。 在碎片化收看、注重互動感受的傳播新環境下,更接地氣、敘述方式更有網感、更具真情實感的短視頻更易引發受眾廣泛持續的關注,頻頻“出圈”。面對脫貧攻堅、現代農業、鄉村產業振興和共同富裕等諸多“三農”大主題,創作團隊尋找小切口,選取普通人的小故事,用小情節反映大時代,挖掘老話題里的新氣象。 如《一場關于白茶的“雙向奔赴”》一集,聚焦浙江安吉縣黃杜村村民捐贈白茶苗幫助西部地區共同富裕的故事,展現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累累碩果。恰逢四川青川縣白茶種植后的首次大規模采摘,村民飲水思源,將頭一批白茶作為“感恩茶”贈給“浙江親人”。短視頻從東西部兩位村支書的手機語音通話開始,講述收到白茶、品嘗白茶及在總書記關心下捐贈、種植白茶的故事,最后以手機語音通話結束,黃杜村村支書還不忘給出應對干旱的技術指導。故事不長,人物也不多,但講得很詳細、很動情,不僅能讓受眾感受到東西部協作科學的運行機制,更能體會到機制背后的人情味。 視頻末尾特別設置“彩蛋”環節,小窗采訪“如果再給總書記寫一封信,你會寫什么說什么”。“彩蛋”提高了受眾的觀影趣味,為重大報道增添了輕快氛圍。 《團結基因薪火傳》一集,探尋“團結就是力量”的紅色精神源頭,全面展現河北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意氣風發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一越千年,趕上了好時代》一集,透過云南貢山縣獨龍江鄉的變遷,深刻詮釋中國共產黨“全面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的莊嚴承諾;《人民小酒為人民》一集,講述貴州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在總書記的關注下發展“人民小酒”產業脫貧致富的故事;《為糧食安全貢獻“種糧大戶力量”》一集,講述安徽太和縣種糧大戶發展規模化經營和現代農業的故事。系列報道讓人物現身、用故事說話,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奮斗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緊密結合,將大主題、主旋律融入小故事、小切口,激發讀者的共情共鳴。報道聚焦村民、村支書、種糧大戶,以娓娓道來的敘述帶領受眾共同感受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三農”聲音。 越貼近的采訪越真實,越基層的聲音越有力,越樸實的情感越動人。好的主題報道就是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挖掘和展現群眾真實的心聲。報道越貼近受眾,就越容易引發共鳴共振,進而有效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出新、出彩、“出圈”——融合傳播放大效果 當前,媒體融合已進入下半場,“內容為王”的涵義和價值正在被重新認識。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農民日報著力推進紙媒的深厚“內力”與新媒體的豐富“招式”有機融合,持續涌現“出圈”的融媒體產品。《總書記,展信佳》就是一個代表。 《總書記,展信佳》系列視頻海報。 內容制作上,積極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制作視頻、海報、圖片等,提升吸引力和影響力。系列報道特別設計了兩個亮點:一是在每集視頻末尾,設置類似電影的“彩蛋”環節,采訪農民朋友“如果再給總書記寫一封信,你會寫什么、說什么”。受訪人無不深情流露,或是邀請總書記再來村里看看這些年的變化,再見一見老朋友、老伙計,或是打心底里感謝總書記的關心關愛,感恩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彩蛋”不但提高了受眾的觀看趣味,為重大主題報道營造了輕快氛圍,還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境,產生余音繞梁之美。二是為系列融媒報道特別設計了配套海報,主要以紅色和金色為主色,既有喜迎黨的二十大的熱烈,也有喜迎收獲的熱鬧;以“信+每期固定意象”為設計元素,風格統一又各具特色,視覺沖擊力強,能迅速吸引讀者目光。 傳播形式上,打通傳統媒體與各新媒體賬號傳播壁壘,實現深度融合。海報以導讀形式出現在農民日報頭版顯著位置,配合視頻二維碼,微博、視頻號等多個平臺同步轉化、包裝傳播,形成了宏大的傳播聲勢。實踐表明,融媒體立體多元傳播是優質產品“出圈”的重要基礎。只有通過多種傳播形態的聯動、互動和融合傳播,才能讓正能量贏得大流量,實現重大主題報道的快速傳播、廣泛傳播、立體傳播。 議題設置上,以多個微博話題引導用戶參與評論討論,激發受眾的互動效能,實現裂變式傳播。截至目前,農民日報新媒體賬號總閱讀量超億。以《總書記,展信佳》為藍本同步發起設置的微博話題#中國三農追光十年##與總書記嘮家常#登上微博等多個第三方平臺要聞榜單,取得了立體化傳播效果。 (作者江娜系農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朝民系該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王巖系該中心副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