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是中國步入新時代以來重大標志性活動,為我們留下了一系列國際影響力巨大的奧運遺產。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冬奧遺產的國際屬性,顯然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鮮活、最有價值的素材。冬奧遺產不僅能生動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對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也有重要意義。我們應進一步創新冬奧遺產傳承的路徑方法,讓遺產持續為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提升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積極向國際社會宣傳北京冬奧精神,展現中華文化開放、包容與和諧的特征。近年來,以個別西方國家為代表的對華不友好勢力對中國采取了貿易脫鉤、科技打壓和輿論抹黑等行為。面對這些“雜音”,我們需要利用“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來向世界展示值得信賴的中國形象。近期發布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賽后)》,特別突出宣傳介紹北京冬奧精神,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追求開放、包容與和諧的特征,最大限度降低國際社會對華不友善“雜音”的影響,團結爭取更多國際力量,為世界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拓展對冬奧人才遺產的認知,建設中國特色國際體育人才高地。北京冬奧人才遺產不應局限于籌辦舉辦過程中涌現和培養的高水平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高技術含量的制冰師、造雪師、救援隊員,高能力素養的賽會組織者、志愿者,還應包括高專業水準的解說員、攝影師、研究人員、記者、奧林匹克文化推廣者、5G技術智慧辦奧人員以及高專業素質的場館設施設備設計者、建造者和操作人員。目前,京冀兩地通過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合作,聯合建設人才培養基地,承辦國際、國內各級體育賽事,在多渠道重用冬奧人才遺產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如何讓冬奧培養聚集的人才資源持續發揮作用,傳承好辦會技能經驗,需要有更多創新性的長遠布局謀劃。 提升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的國際影響力,打造中國特色的世界冰雪旅行勝地。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擁有世界最先進、最專業的冰雪場地,聚集了一大批頂級賽事組織運營專業人才。建設中國特色的國際體育文化旅游帶,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進一步強化國家頂層謀劃設計,從滿足游客衣食住行購物綜合旅行體驗入手,引入專業化運營人才與團隊,給予更多更大更優惠更便利的旅游政策支持。國家防疫政策優化以來,隨著國際游客通關手續不斷簡化便利,境外游客人數將不斷增長。借助京津冀多個國際機場以及周邊超現代化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網,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在2023年冬季極有可能迎來一輪國際游客到訪的熱潮,從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到冰雪行業從業公司,均應提前研究制定好相關應對舉措。此外,還應做好中國特色的國際冰雪旅游度假勝地的長遠布局與謀劃。 借助北京冬奧的標志性建筑遺產,提升對國際游客的吸引力,更新豐富世界民眾對當代中國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發展的認知。冬奧的標志性建筑不僅有冰絲帶、雪如意,還包括更大空間范圍的冬奧公園、五棵松體育館等冬奧期間新建和改建的場所。這些地標性建筑是國際游客了解當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近期發布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指數2022》報告中,北京市吸引力排名第24位,作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雙奧之城”,應統籌謀劃借助北京冬奧標志性建筑遺產優勢資源,鼓勵政府和民間在大眾證件、服裝、影視作品等領域宣傳利用好這些建筑,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不僅有故宮、長城,豐富了對當代中國文化和中國形象的認知。 持續壯大中國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為世界體育文化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成功“出圈”,成為熱賣品。不僅如此,在北京冬奧會籌辦舉辦期間,從吉祥物、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同心圓玉璧的冬奧獎牌到頒獎禮儀人員“瑞雪祥云”的服飾穿戴等,無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創意應用,在世界觀眾中也掀起了一股“中國風”。在北京冬奧會推動下,我國的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沿著深入挖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持續發展。 讓冬奧遺產持續發揮價值是傳承北京冬奧精神的最有效途徑。在珍惜保護的基礎上,讓冬奧遺產在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方面發揮效能,中華文化必將產生更多更大更積極的影響力。 (作者:李志成,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