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中宣部、財政部、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印發(fā)《推進地市級媒體加快深度融合發(fā)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遴選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單位,先行先試探索改革之路。一年多來,地市級媒體融合取得了新的進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亟待以新動能激發(fā)更多活力,持續(xù)轉型升級。 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面對媒體融合的大潮,如何在差異化發(fā)展中準確把握融合發(fā)展的理念、定位、模式,是地市級媒體首先要面對的挑戰(zhàn)。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指出,要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zhàn)場,以互聯網思維優(yōu)化資源配置,把更多優(yōu)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yè)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做大做強網絡平臺,占領新興傳播陣地。 互聯網思維的特點是“開放”和“共享”。建設新型媒體集團,首先要建立開放性的內容生產機制,實現地市級融媒體中心內部的充分開放流通。同時,要在內容生產的全過程中充分實現與用戶的開放互動,善于和用戶共情、共鳴、共享。從實踐中看,一些地市級媒體通過再造新聞采編流程,打破采編人員原有的身份界定,實行人員機構小組化、專班化運行,以更加靈活機動、扁平化的運行方式推動媒體融合,取得了一些成效。 打造自主可控傳播平臺是地市級媒體的“基礎化建設”。當前,一些地市級媒體客戶端存在有平臺、缺運營,有下載、缺“日活”等問題,這需要進一步轉換思路,準確把握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定位,即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和社區(qū)信息樞紐這三重角色,積極推動“新聞+政務服務商務”融合,在參與城市文化建構、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推動城市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全方位融入。 技術是媒體融合不可或缺的支撐,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和專業(yè)人才,對于地市級媒體來說屬于相對短板。同時也要看到,地市級媒體在本土化信息生產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如區(qū)域性重大新聞、地方民生新聞等內容,能夠借助平臺定位實現較為精準的用戶觸達,提升地市級媒體的本土影響力。 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fā),推動技術和內容相互支撐,更好服務百姓生活,解決城市發(fā)展的堵點、難點,是地市級媒體融合發(fā)展中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大數據的作用,積極挖掘數據、讀懂數據、善用數據,以此做足特色、做透本地、做強連接。 全媒體時代,地市級媒體原先依靠發(fā)行、收視等與受眾建立起的連接日趨弱化,如何重建與用戶的連接,是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標,只有重新回到用戶的生活中,才談得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營。在與用戶重新建立連接的過程中,應具備平臺思維。地市級媒體不再是單向度的內容提供者,而是聚合各方資源的平臺,需要持續(xù)提升對各類資源的動員、整合能力,需要深刻理解、把握,同時能夠提供全媒體時代的用戶需要。 地市級媒體還應不斷增強服務意識,不僅是專業(yè)內容生產者、傳播平臺經營者、渠道內容把關者,還是城市生活服務者、城市文化引導者、城市治理參與者等,成為移動端的“城市客廳”“城市廣場”,以此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 (作者為《新聞戰(zhàn)線》總編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