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最近很受歡迎的微電影《青春期》
微小說,微博客……微元素盛行的時代,關于微電影,你知道多少?
正如其名,作為傳統電影和網絡視頻短片結合的衍生物,微電影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微”字。雖然業內目前對這種新的電影形式定義十分模糊,也出現了多種說法,但是大致趨向于這樣的定義:一是微時放映,區別于傳統電影動輒一個多小時的長度,微電影短則幾分鐘,長則二三十分鐘;二是微制作,微電影的“微容量”決定了它不必像傳統電影那樣耗時耗力,投資少,準入門檻低,參與者不乏草根一族;三是微平臺播出,區別于傳統電影的影院模式,微電影大多在網絡、手機等多媒體移動視頻平臺播放,更加貼近普通大眾,普及度遠遠大于普通電影。
快餐文化的新寵
僅僅過去一年,就有多部微電影作品問世。演員徐崢制作并主演的《一部佳作的誕生》,導演姜文執導的《看球記》,酷6網制作的《青春期》,周迅、余文樂等聯袂主演的《四夜奇譚》等,正是微電影作品中的一小部分。
微電影來勢洶洶,最大的推動力來自網絡視頻平臺。今年上半年,《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中國網民達到4.85億,微博用戶數量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1.95億,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而近日發布的《中外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指出:超過4000萬人只使用網絡視頻而不看傳統電視。在這種情況下,網絡視頻的火熱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新媒體環境下的“微時代”來臨,不僅是微小說、微博盛行,微視聽的文化消費形式也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自優酷網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劇”短片《老男孩》在去年末引發網絡熱浪之后,各大視頻網站紛紛開始跑馬占地。目前國內的六大視頻網站都推出了自己的原創網絡視頻拍攝計劃。今年年初,網易舉辦微電影節,推出“2011賀歲黨”特別策劃,邀請10多位明星拍攝微電影;而新浪近期則宣布啟動微視頻戰略,借力微博平臺發展“有價值的短視頻”。
對于微電影的火爆,新銳導演李紫超指出:“多媒體時代是打開微電影創新理念及創收益的新平臺。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時代的不斷推新,快速便捷的視覺盛宴越來越受到青睞,微電影藝術正好彌補和滿足了時代快速發展中人們對電影、電視劇內心的空白。它承載了大眾對電影、電視劇新興事物的無限期待,尤其是多媒體、3G手機等平臺的應用,更給微電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和發展空間?!?/p>
發展過程中的分化
從惡搞電影《無極》的網絡視頻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發展到今天專業制作、形式嚴謹、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電影作品《老男孩》,微電影經歷了由萌芽到成長的過程,也出現了兩種比較明顯的創作分化。
一部分微電影作品仍然保持了發展初期的模樣,重在“說出你想說的故事”。如姜文執導的10分鐘微電影作品《看球記》,通過“看球”這一簡單行為來表現一對父子的樸素感情,作品制作精良,內容十分感人。還有時長4分鐘的微電影作品《溫情的牛奶》,講述一個送奶工在送奶途中幫助一個小女孩的溫馨故事,故事普通,制作簡單,為草根創作者和普通演員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
而另一部分微電影作品則突出利用了它的“微播出平臺”特點,把微電影做成了電影式的廣告,利用網絡視頻的高點擊率賺取觀眾眼球,進而實現廣告收益。如吳彥祖主演的微電影《一觸即發》,把商業廣告和微電影形式進行了巧妙的融合,被媒體和業內人士稱為“不是廣告的廣告”。微電影《閨蜜》則由演員李冰冰講述自己的“閨蜜”的故事,通過相同主題為其主演的電影新作《雪花密扇》造勢,也在網絡上引起了收視熱潮。
與前一種發展趨向相比,后一種趨向更加注重微電影的收益。商家想在網站上做廣告,而網站則將方案做成自制電影,將產品廣告植入其中,使得觀眾不必走進影院掏錢觀看,也就相對減少了觀眾對影片中插入廣告的抵觸情緒,既賺了名聲又賺了收益。這也是目前微電影市場火爆的主要推動力。
濃縮的就是精華?
俗話說:濃縮的就是精華。不過,用在微電影這里,“濃縮”是否意味著深度和廣度會有欠缺?微電影以“微”見長,能在幾分鐘甚至是幾十秒內講述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瞬間精彩,其主打招式還是在于快餐式、碎片化的娛樂消遣。跟傳統電影相比,在必要的背景交代、氛圍渲染、起承轉合方面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很難應付那些跨時比較長、情節復雜的故事。這種濃縮版的內容是否會在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方面打折扣?再者,由于制作相對簡單,進入門檻較低,微電影作品的拍攝和制作水準良莠不齊,況且,在傳統電影中插入廣告都能引發不少爭議,而微電影如果一味走商業路線,與傳統電影相比,是否在質量上也會打折扣?
今年5月,演員徐崢拍攝的微電影《一部佳作的誕生》上映。片中,徐崢是一個懷揣電影夢想的文藝青年,本想通過綁架富家女來勒索一筆錢財,卻在拍攝勒索視頻的過程中過于投入,把勒索視頻拍成了一部“佳作”,最后稀里糊涂地放走了被綁架者。片中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你們知道中國電影為什么拍不好嗎?就因為總是糾結在文藝片與商業片之間,而忽略了細節上的審美追求,如果我們的電影不能走進觀眾的心,我們怎么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呢?”對電影藝術在文藝片和商業片之間的糾結,以微電影的形式提出來,不僅是對電影藝術發展的質問,也是對微電影前景的一種審視。
而今,微電影以濃縮版之“微”突破了傳統電影的固定模式,使得電影藝術走下神壇,走出影院,以更平常的姿態走進了大眾之間。繼微博熱之后,微電影的火熱已經初見端倪。(邱秀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