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傳媒時代,如何培養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 ——國內幾所大學新聞人才培養方略速寫(上篇) 7月中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張冰清就要在一家媒體開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經過四年的學習和實踐,她相信自己很快就能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相關統計顯示,當前我國開設新聞傳播學類本科專業661個,其中新聞學類專業209個,廣播電視專業146個,廣告學專業232個,編輯出版學專業50個,傳播學專業24個;而在1994年,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點僅有66個。原來由全國重點本科院校開設的新聞學,現在逐漸成為各大院校的一門普及性專業學科。 那么,在中國,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如何培養傳媒人才?在新的傳媒環境下,這些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和媒體從業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知識、技能和修養? 不同院校教學差異明顯 從課程設置來講,國內各高校新聞院系的專業必修課大同小異,基本遵循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技能訓練與理論課程并重的原則。 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該院實行“大類”招生,先提供兩年時間讓學生對學院每個專業的課程都有一個初步了解,從大學三年級開始根據個人興趣在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和廣播電視新聞四個專業中選擇學習方向,即學生在掌握新聞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后,再深入學習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業務知識與技能。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院還鼓勵學生盡量拓寬知識領域,多參加學術講座,選修外系、外專業課程或輔修第二專業,成為有專長的新聞人才。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在學院門前擺出造型合影。石渡丹爾攝 與北京大學不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入學伊始便要學習新聞寫作課以及基本的傳播理論與傳播史,教師會盡量用案例使傳播學理論課程變得生動,所使用的全英文教材也以娓娓道來的口吻來編寫,易于理解。此外,教師還會推薦至少十余篇參考文獻讓學生閱讀,課程考核一般都綜合了考試、論文、小組專題項目等多種形式。對此,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關之燁(化名)深有體會。“學院設有三個通宵開放的工作室,里面有各種多媒體操作軟件供學生查閱、打印資料,剪輯多媒體素材或進行小組討論,以便我們能充分利用學院提供的設施完成課程任務。” 相較于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內地普通院校的新聞學院則是另一番情景。以地處中國西部的延安大學為例,該校新聞專業是文學與傳播學院的下設專業。看起來相似的專業必修課,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差異卻很大。由延安大學到中國人民大學交流學習的陳君(化名)告訴記者,在人大,各門專業課基本由副教授以上的老師來講授,他們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很豐富,上課基本不拘泥于教材;而在延大,新聞專業的老師一共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還有6名講師加1名助教),授課教師以講師為主,教學圍繞指定教材展開。據該校新聞專業講師郭小良講,師資的缺乏限制了學校新聞專業的多方向發展,原本打算開設的廣電專業遲遲未敢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