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傳媒時代,如何培養(yǎng)新聞與傳播專業(yè)學生
——國內幾所大學新聞人才培養(yǎng)方略速寫(上篇)
7月中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張冰清就要在一家媒體開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經(jīng)過四年的學習和實踐,她相信自己很快就能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相關統(tǒng)計顯示,當前我國開設新聞傳播學類本科專業(yè)661個,其中新聞學類專業(yè)209個,廣播電視專業(yè)146個,廣告學專業(yè)232個,編輯出版學專業(yè)50個,傳播學專業(yè)24個;而在1994年,我國新聞傳播類專業(yè)點僅有66個。原來由全國重點本科院校開設的新聞學,現(xiàn)在逐漸成為各大院校的一門普及性專業(yè)學科。
那么,在中國,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如何培養(yǎng)傳媒人才?在新的傳媒環(huán)境下,這些未來的新聞工作者和媒體從業(yè)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知識、技能和修養(yǎng)?
不同院校教學差異明顯
從課程設置來講,國內各高校新聞院系的專業(yè)必修課大同小異,基本遵循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并重、技能訓練與理論課程并重的原則。
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該院實行“大類”招生,先提供兩年時間讓學生對學院每個專業(yè)的課程都有一個初步了解,從大學三年級開始根據(jù)個人興趣在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和廣播電視新聞四個專業(yè)中選擇學習方向,即學生在掌握新聞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后,再深入學習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業(yè)務知識與技能。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學院還鼓勵學生盡量拓寬知識領域,多參加學術講座,選修外系、外專業(yè)課程或輔修第二專業(yè),成為有專長的新聞人才。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在學院門前擺出造型合影。石渡丹爾攝
與北京大學不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入學伊始便要學習新聞寫作課以及基本的傳播理論與傳播史,教師會盡量用案例使傳播學理論課程變得生動,所使用的全英文教材也以娓娓道來的口吻來編寫,易于理解。此外,教師還會推薦至少十余篇參考文獻讓學生閱讀,課程考核一般都綜合了考試、論文、小組專題項目等多種形式。對此,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關之燁(化名)深有體會。“學院設有三個通宵開放的工作室,里面有各種多媒體操作軟件供學生查閱、打印資料,剪輯多媒體素材或進行小組討論,以便我們能充分利用學院提供的設施完成課程任務。”
相較于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內地普通院校的新聞學院則是另一番情景。以地處中國西部的延安大學為例,該校新聞專業(yè)是文學與傳播學院的下設專業(yè)。看起來相似的專業(yè)必修課,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差異卻很大。由延安大學到中國人民大學交流學習的陳君(化名)告訴記者,在人大,各門專業(yè)課基本由副教授以上的老師來講授,他們的理論和實踐經(jīng)驗都很豐富,上課基本不拘泥于教材;而在延大,新聞專業(yè)的老師一共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還有6名講師加1名助教),授課教師以講師為主,教學圍繞指定教材展開。據(jù)該校新聞專業(yè)講師郭小良講,師資的缺乏限制了學校新聞專業(yè)的多方向發(fā)展,原本打算開設的廣電專業(yè)遲遲未敢招生。
邀請知名傳媒人士走進課堂
在郭小良看來,能不能請到在傳媒領域有著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士來講課,并與學生探討、分享實際案例,對于新聞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相較于理論功底深厚的授課老師,前來講座的傳媒界人士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擁有更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能結合最前沿的新聞實踐帶給學生一道饕餮大餐”。
國內一流院校的新聞學院基本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邀請國內外知名傳媒人士來學院做講座是常有的事情。“這一方面得益于很多成功的傳媒人士本身就是人大校友,另一方面則是一流新聞院校的老師擁有豐富的人脈關系,比較容易邀請到一些成功人士走進課堂。”張冰清解釋道。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個星期一的中午都有固定的“Monday.Come”講座,學生可提前在網(wǎng)上報名,只需繳納10元餐費,就可一邊享用三明治和飲料,一邊傾聽由高校學者、資深媒體人發(fā)起的時事熱點講座,并在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提問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每個學期還有以人文社科話題為主的“博群講座”,邀請白先勇、許鞍華、林夕等社會知名人士講述各自領域的事情,對全校學生開放報名。
進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主頁,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各類學術講座信息,其中不乏知名媒體人與學者的講座,例如最近就有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傳播科學系教授雷歐·梵·奧登霍夫、央視著名主持人柴璐等應邀開講,資源非常豐富。
實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對新聞專業(yè)的學生來講,新聞實踐的重要性無須多言。不論是海外還是國內,也不論是一流院校還是普通院校,從課程設計到考核,實踐都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中英文刊物,《大學線》《Varsity》每學期要刊出兩期,所有文章從策劃、采訪到寫作、編輯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到了三年級上學期,學生仍要完成刊物制作任務,但職責轉變?yōu)榫庉嫛笇Ш蛥f(xié)助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們完成選題報道,并進行排版設計。“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內,我們始終在新聞報道的各項環(huán)節(jié)學習、實踐,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新聞采訪、寫作、編輯、攝影(像)和剪輯技巧,在踏出校園之前就體驗到身為媒體從業(yè)者的滋味。”關之燁總結道。
到了三年級的暑假,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還要為學生安排去校外實習的機會,實習機構包括《明報》《亞洲周刊》《文匯報》和香港無線電視TVB、香港鳳凰衛(wèi)視總部以及一些廣告公司和唱片公司。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挑選幾個實習機構報給學院,學院根據(jù)選擇次序和學業(yè)成績推薦學生參加實習機構組織的筆試及面試,獲得認可的學生既可以連續(xù)實習2~3個月,亦可以在實習結束后轉為兼職,甚至畢業(yè)后留下工作。
根據(jù)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培養(yǎng)計劃與要求,學生在本科期間至少要有半年的實習經(jīng)歷。不過,得益于身處首都的區(qū)位優(yōu)勢,再加上學院層面、教師個人與各大知名媒體的良好關系,找到一個好的實習機會對于這里的學生并不難。
為適應當今媒體高度融合與發(fā)展的大趨勢,中國人民大學近年來特意開設了跨媒體專業(yè)課。“修這門課的學生要和師兄師姐組成跨媒體小組,完成一份報紙和一個視頻播報;然后選擇由不同老師開設的工作坊,包括深度報道、視覺報道等;最后獨立完成一個跨媒體作品并參與評比——可以說,實踐貫穿了整門課的教學和考核。”張冰清說。
延安大學的新聞專業(yè)對學生也有實習要求。據(jù)郭小良介紹,本科生的第四學年并不設置校內課程,而是把這半年的時間留給學生去社會媒體中實踐。此外,還會鼓勵學生在寒暑假期間自己外出尋找實踐機會。“由于學習所在地只是個市級城市,媒體資源有限,所以很多同學會選擇回到家鄉(xiāng)所在地的媒體實習。”該校學生何斯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