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1 0日,討論熱烈的第六屆海峽媒體峰會現場。 本報記者 林輝 攝
東南網12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葉秀月 李向娟 陳夢婕)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媒體輿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媒體的未來在哪里?在中國大陸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元年,海峽兩岸40多家傳統媒體負責人相聚第六屆海峽媒體峰會,“掏心剖肺”分享經驗,提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尋求發展之道。這場持續一整天的頭腦風暴,從兩岸視角重新審視當前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富有前瞻性的觀察與創造性探索經驗,激發一次次的交互討論。
大勢:
“爬格子一代”直面“互聯網+”時代挑戰
“近八成大陸用戶會在社交平臺分享新聞,近七成用戶更多地使用移動終端看新聞,以電腦看新聞的用戶不到一成。”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網董事長馬利用一個調查數據為大家展開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情況。
她提出“互聯網+”時代的概念,認為現在是全世界都同步進入一個“互聯網+”時代,這個“+”代表這個傳統行業,只要互聯網進入某一行,這一行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互聯網+傳媒業,已經帶給我們無限驚喜,當然也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而傳統媒體人基本都是“爬格子的一代”,必須在承受著媒體轉型之重、新老媒體的嫁接、孕育之痛,并以時代使命感關注新媒體、發展新媒體。
臺灣聯合報系在媒體轉型道路上已經探索十多年。三四年前,聯合報系總管理處影音事業處營運長方仰忠關注到,很多媒體把新媒體的頭銜拿掉了,他們下決心取消新媒體部,不是不做新媒體,而是讓所有人都變成新媒體人,讓所有部門都來幫新媒體。所以,他提出,新媒體部做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取消新媒體部。方仰忠用感性的語言表示:“前路雖然艱苦,但這是一條單行道,我們回不去,我們只有努力前行。”
定位:媒體就是服務業
服務,成為昨天峰會上頻繁被提起、重新界定媒體業定位的詞。
從事媒體行業40年的臺灣中國電視董事長林圣芬提出,今天的形勢下,傳統媒體人最需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定位傳媒。即在堅持傳統媒體內容為王基本盤的基礎上做好服務,傳媒業就是服務業。比如第四屆峰會展示的海都讀者服務體系,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日報報業集團社長蔡小偉提出,兩岸媒體應該強化網絡服務的新理念,在合作做強內容主業的同時,及時介入與網絡資訊、網絡服務有關的多元化服務。當我們共同將這些做大做強時,多元化現代化的傳播體系就建立起來了。
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則以“科技化服務設計”為主題介紹中時的媒體融合實踐。劉善群提出,現在媒體要永續經營就要轉變成全媒體,讓使用者參與其中,甚至變成內容制作人,這就是大陸講的用戶思維,一定要以用戶為中心。要以消費者為導向,用高品質的服務來吸引受眾,把收費改在后端,改變商業模式。
關鍵:
如何融入年輕世代
參加峰會的媒體人大部分來自創辦50年以上的傳統媒體,但是他們“最惦記”的群體,是“年輕世代”。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潘賢強表示,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減弱,網絡數字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這種此消彼長的形勢下,我們應當特別關注主流人群——年輕世代。
臺灣聯合報社長項國寧在新媒體實踐過程中觀察到,臺灣年輕人利用網絡進行召集的群體事件,正深刻影響著臺灣的社會發展,年輕世代的行為凸顯了網絡的力量,呈現出很多負面的東西,也有不少正面的力量,比如群眾募資進行慈善活動,傳統媒體反而沒能發揮如此有效的效果,以前考量媒體的指標已經從發行量、閱報率轉換成今天的流量、點擊率、點贊率、粉絲團、分享次數、留言次數等數據。傳統媒體如何才能贏取年輕世代成為發展關鍵。
文匯報黨委書記陳振平介紹了文匯報在吸引年輕人方面所進行的探索。文匯報今年給幾個年輕記者開了微信,讓他們用“網絡原住民”的語言來說話,其語言方式和在報紙上截然不同,反響非常好。此外,文匯報還嘗試做視頻,在大學生中已舉辦了三屆微電影大賽。每年都能搜集到上千部微電影。獲獎大學生會被邀請到上海來,讓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老師給他們上課,從而吸引到大批年輕群體。個性化的服務也是文匯報開拓的一個方向。例如年輕人長跑是個時尚,文匯報就注冊了一個“上海跑步者”的微信公眾號,成為上海馬拉松要報名的重要渠道。研究年輕用戶需求,并為其提供服務,把以往的單向傳播變成雙向互動,是未來傳統媒體必然的發展趨勢。
創新:動態性平衡的融合發展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是世界性課題,所有媒體都在試驗階段,兩岸媒體紛紛結合自身特點進行的創新試驗,展現出多元的創新能力。
新華日報社社長周躍敏介紹,借南京召開青奧會之機,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發起“七大媒體聯盟看青奧”的活動,成為一個全媒體嘗試,267家媒體(包括臺灣媒體)組建一個共同發稿平臺,有文字、圖片、視頻稿,大家一起在這個平臺發稿,也在這個平臺抓取稿件,效果明顯。新華報業先后做過三次媒體融合的試驗,希望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向全方位、常態化、深度化、開放性融合轉變。目前正在進行“中央信息廚房”建設,借助這個平臺,將建整個集團的統一發稿平臺,并在考核機制上進行整合,提升記者給新媒體發稿的熱情。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社長鄒賢啟表示,湖北日報現有7個網站,日均受眾有3000多萬,其創辦的荊楚網已經在新三板上市,下一步還準備在主板上市。湖北日報的微信與當地交警部門合作,在市民用車方面提供信息服務,市民甚至可以直接在微信上交罰款。湖北日報手機報現在用戶有500多萬,旗下的神馬新聞客戶端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潘賢強介紹,福建日報將以媒體融合理念經營海峽新聞,強化海峽新聞的品牌欄目,做好重點欄目的虛擬團隊組建,形成前方采訪、后方整合,一次采訪、多元使用的傳播平臺,并借助微信等新媒體手段,打通互聯互動渠道。
項國寧認為,聯合報最開始做新媒體,以為只要把信息發到各個平臺就可以,后來發現每個平臺有各自的特點,因此需要先了解每個平臺,才能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林圣芬也認為,媒體在掌握核心專業基礎上,不斷掌握新的技術手法,實現動態性平衡,是未來媒體發展的常態。
一天的頭腦激蕩,會議精彩不斷,最后,蔡小偉以“共識、問題、探索、融合、務實”十個字對會議進行點評,現場掌聲久久不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