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重構采編生產流程 推動深度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發展系列調研報告之三 光明日報媒體融合發展專題調研組 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媒體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傳統媒體以報紙版面、廣播電視節目時段為末端進行采編管理,采制和發布之間存在較長時滯,而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具有即時性、全天候的特點。在很多媒體內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普遍存在“兩張皮”現象,甚至連新媒體也是分立的,互相缺少溝通協調,造成新聞資源的重大浪費。要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創新機制體制,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改變同一媒體集團內部不同媒體“分立單干”的局面,讓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產生“化學反應”,根據新聞事件的屬性特點、不同媒介的傳播特性調動采編資源、實現協同作業,達到信息內容的全媒體、全天候、即時發布。 一年來,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通過建立采編中央廚房等方式,改變以單一版面或單一節目主導的內容生產方式和采編管理模式,逐步向全媒體和全天候的新聞信息生產轉變,顯著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初步實現了不同媒介的整合傳播。 1、從版面主導的采編管理向全媒體全天候采編管理轉變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不受固定出版周期的限制,可以對新聞事件進行第一時間報道、全天候追蹤,還能根據受眾的反饋和互動,隨時對報道計劃進行調整。適應移動傳播需要,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優勢互補,必須將以版面為主導的末端管理方式,轉變成全媒體、全天候的全過程管理模式。一年來,中央和地方主要新聞媒體通過重大新聞報道演練,探索建立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采編流程,逐步改變了“先報后網”的傳統發稿方式。在新的采編流程下,編輯記者逐漸適應了第一時間給新聞客戶端、網站、微博微信等提供新聞內容,接下來再將報道加工成適合報紙的深度內容,根據各媒介的傳播特性進行梯次傳播。 考慮到不同傳播渠道有著不同的傳播特性,如微博、網站、客戶端注重速度,微信求深度、求生動,報紙在時間上以24小時為周期,人民日報對同一新聞事件安排了三個波次的產品生產推送,分別求快、求全、求深。人民日報明確把客戶端在內的“兩微一端”作為記者發稿的首發平臺,在重要時政新聞、突發事件報道中,多次實現全網和移動端的首發。 光明日報改變過去一次采集、一次發稿的簡單新聞生產方式,根據新聞事件的屬性特點、發生過程布置采寫任務、調配采編資源。在2015年兩會報道中,前方記者把采集到的信息第一時間發回,后方編輯及時聯系前方記者指導其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度加工,網站、微博等新媒體編輯將其編輯制作成適合該平臺發布的內容,報紙版面編輯根據需要選用適合刊發的深度內容,再配上綜述和評論。通過這種方式,光明日報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特性,實現了兩會新聞的全天候立體式報道。 中國日報改革傳統采編流程,從編前會選題策劃、采訪、編輯到信息發布,全面落實網絡優先。編前會將網絡熱點選題安排在會議第一項,圍繞新媒體以及社交媒體需求開展策劃討論。此外,中國日報還增設了報紙端網絡編輯崗位,加強報社記者稿件提前上網。中央電視臺把新媒體平臺作為傳統電視頻道、國際視通等對外發稿平臺之外的第三個發稿平臺,建立了全新的通稿制度,記者的稿件可用于央視新聞的全平臺產品,以最大限度地共享新聞資源,提升各播出部門的編播效率。新采編流程和平臺的形成,改變了過去以傳統電視播出平臺為主導的采編流程模式,央視強調通過“兩微一端”搶占新聞第一落點,目前“兩微一端”首發已成為央視時政新聞報道的常態。 2、以全媒體平臺為牽引再造采編流程 實現全天候、全媒體生產,以及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需要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建立起科學、高效、通暢的溝通協調機制。其中關鍵一環就是要改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張皮”的狀態,建立一個對不同媒體融合生產發布進行統一指揮和協調的基礎平臺。一年來,中央和地方主要媒體通過建立全媒體采編平臺,將報紙、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不同媒體的新聞選題策劃、任務布置、內容采編、稿件發布等新聞生產環節統一在一個技術平臺上,大大降低了內部各媒體的溝通協調成本,有力地提升了傳播的社會經濟效益。 2015年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即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正式亮相。中央廚房打通了報紙與其他新媒體形態之間的界限,把各種媒介的參與者、資源、技術和需求放到同一個平臺下進行分工和調配。中央廚房下設統籌推廣組、內容定制組、可視化組,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高效分工和協作,進行統一協調和指揮,有效克服了多頭管理、溝通不暢的問題,實現了“記者一次采集信息、廚房多種生成產品、渠道多元傳播給用戶”。 新華社根據融合發展需要,通過“拆墻”“并灶”等方式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加強資源整合,實現了各種要素深度融合、各種資源充分共享、各種媒介相互轉換。2014年12月31日,新華社成立融合報道平臺(現已改稱全媒報道平臺),由新華社總編室牽頭,各編輯部以及相關國內分社、技術局等部門和單位人員合署辦公,負責組織實施設計重大主題、題材和突發事件或其他需要全社跨部門協同的融合報道,并進行一體化策劃、制作、發布。通過搭建跨部門、跨領域、跨終端的開放式業務平臺,高效、順暢地融合了全社報道資源,有效提高了編輯部與編輯部、編輯部與記者、終端與終端、采編人員與技術人員之間的協同聯動,初步改變了部門間資源分割、條塊分割、終端分割的局面。特別是將編輯、一線記者直接納入全媒報道項目組的做法,使融合意識貫穿報道全程,促進報道資源深度融合,有效避免了傳統報道與新媒體報道“兩張皮”。 2014年10月,光明日報成立融媒體中心,由報社副總編輯擔任主任,總編室、新聞報道策劃部、光明網以及技術與服務等部門的負責人擔任副主任。以融媒體中心為依托,光明日報逐步建立起包括報紙、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手機報、樓宇媒體等在內的全媒體采編模式。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和央視網共同組建了網絡新聞部,雙方堅持“一體化策劃、一體化制作、一體化呈現”,探索出一條“目標共同、利益共同、體制打通”的臺網融合新路,逐步實現了新媒體各平臺信息共享、稿件互用和人員交流。新聞中心的采訪資源、通稿資源、智庫資源用于新媒體,使央視新聞在新媒體輿論場的影響力迅速提升。成都傳媒集團2014年10月成立數字采編中心,中心以成都全搜索新聞網為龍頭,以成都商報和每日經濟新聞為基礎,并由成都日報和成都晚報配合。在數字采編中心的統一指揮、協調、調度下,成都傳媒集團給本地讀者、網民提供全覆蓋、最及時的新聞資訊服務,形成了一個指揮區、五塊屏幕和一個視頻直播間的空間構成,實現了新聞線索、電視監控、人力調遣、稿件提交和效果呈現的同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