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在時,覺得你很平凡;你走時,才知道你很偉大”——吳宏林:新聞路上28年追夢人 吳宏林(左一)生前在夜班編輯工作中。鄭崢 攝 “風不會回頭,歲月不再回收。前行的路沒有盡頭,心所向往,快樂昂首。”6月1日,49歲的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黨報編輯室副主任吳宏林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誰承想,這是他的最后留言。今年6月3日1時,吳宏林在單位值守夜班時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于6月11日去世。 吳宏林走了,在他的書房里,古色古香的書桌上放著一本藍色封面的學習手冊,封面空白處,用碳素筆書寫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說話和風細雨 心中想著百姓 28年來,吳宏林前后在新聞工作的近10個崗位干過。每次調整工作,都要從頭做起,可過不了多久,他又會成為業務骨干,成為同事、朋友眼中的“專家”。 1991年7月,21歲的吳宏林大專畢業后被分配到石嘴山礦務局一礦,任宣傳干事。1999年9月,經過公開招考,他進入石嘴山日報社,從此踏上新聞記者的職業生涯。不久,他創造了一個奇跡:《石嘴山日報》連續10個工作日的頭版頭條,有7個是他采寫的。 2003年9月,年過而立的吳宏林進入寧夏日報社和寧夏區政協合辦的《華興時報》工作。在這里他經歷了駐石嘴山記者、特別報道部副主任、時政部主任多個崗位。“無論崗位怎么調整,吳宏林從來不爭不搶,只是一次次去積極適應崗位。”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理論評論頻道總監、時任華興時報社副總編輯的劉加隆說。 2001年,曾被國家授予“售糧模范”稱號的劉文豹來到寧夏,承包了原陶樂縣牧場4000多畝荒灘地。此后,劉文豹陷入與當地農民的“爭地”糾紛,2005年年初,劉文豹與承包地附近的一些村民“對簿公堂”。2005年4月26日,銀川市興慶區人民法院判決當地村民將新淤積的河灘地歸還給劉文豹。可村民不執行法院的生效判決,劉文豹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一來二去,矛盾加劇。 2005年6月24日至2006年10月24日,吳宏林在《華興時報》刊發了13篇報道,對劉文豹在銀川的遭遇進行追蹤報道。這些報道引起了銀川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協調會。最終,在劉文豹同意讓出部分土地的情況下,判決得以執行,劉文豹與當地村民的糾紛平息。 “瘦瘦高高,戴著眼鏡,斜挎采訪包。平時沉默寡言,偶爾說話如和風細雨,待人溫潤如玉。”“吳記者很有正義感,他就認一個理。”今年74歲的劉文豹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吳宏林當年關于土地糾紛的報道對矛盾的化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查閱當年吳宏林關于這起事件所做的輿論監督報道,不難發現他力求站在公正的角度,用事實說話。從中能看到劉文豹遭“搶”故事的起起伏伏,也能感受到吳宏林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力量。吳宏林去世以后,同事們在梳理他的新聞作品時發現,他曾是《華興時報》記者中為老百姓化解矛盾出力最多的人。 2006年6月,吳宏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入黨申請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從最初的要當英雄的幼稚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理性認識階段。可以說,我唯一的入黨動機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工作業績突出,起到了先鋒模范作用。宏林在不斷追求思想進步的同時,時刻記得自己還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曾介紹吳宏林入黨的劉加隆如是說。 “媒體是社會進步發展的瞭望者、記錄者、思考者、監督者,不是社會風尚的追隨者、附庸者、自娛者。”吳宏林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