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盡求完美 成功源自“四力”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時政新聞頻道總監魏邦榮回憶說,吳宏林來到編輯崗位后,從編輯《寧夏日報》分類新聞開始,不到一年時間,就勝任了要聞版的編輯工作。今年4月,他又因工作出色被任命為黨報編輯室副主任。 了解要聞版編輯作息規律的人都知道,幾乎所有的夜班編輯都會在白天補覺,可吳宏林閑不住。他還是斜挎背包,戴著他那副金屬邊近視眼鏡,冬天一件藍色的廉價沖鋒衣,夏天藍色短袖,長年一雙鞋底磨光了紋路的舊皮鞋,經常騎上一輛老舊自行車穿梭于銀川大街小巷捕捉新聞。寧夏日報報業集團新消息報社記者陳勇曾問吳宏林:“你咋就不累呢?”吳宏林笑答:“不當屠夫也得磨磨刀。編輯不到基層采訪,只拿‘紅筆’不拿‘藍筆’,時間久了就會自廢‘新聞武功’。” 今天看來,從基層煤礦宣傳干事到《寧夏日報》的記者、編輯,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那個不變的初心。 與吳宏林在石嘴山礦務局一礦宣傳科工作過的田寶忠說,吳宏林是石嘴山礦務局一礦宣傳科歷史上分來的第一個大學生。為了捕捉最貼近礦工生活的新聞,吳宏林常下礦井,經常是肩挎照相機,腋下夾著攝像機。 1996年,吳宏林被調到石嘴山礦務局電視臺工作,很快就成為當時臺里唯一能寫、能拍、能編的全能人才。在緊急當口,他還客串過播音員。 石嘴山日報社原記者曾養民回憶,2000年5月24日中午,他和吳宏林下班時,突然發現大武口區公交公司一帶騰起百米高的大煙柱。“險情就是命令,我們迅速趕到現場,吳宏林比我還能沖,全然不顧身邊‘咣咣’的爆響聲。吳宏林的頭發都被火燎了。” 在許多記者看來,剛起步的寧夏葡萄酒產業是個不太出新聞的“冷口”。但吳宏林到寧夏日報社經濟新聞部后,很快把這個“冷口”跑成了“熱口”。 在寧夏日報社經濟新聞部,吳宏林還負責跑林業口。曾在林草系統做了10余年宣傳工作的呂海軍說:“吳記者從不用材料‘寫’新聞,每次都要親自到現場。一次,他聽說彭陽縣有位殘障人士多年來在自家周圍植樹造林的線索后,決定登門拜訪。采訪車開不進村,他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了采訪對象家里。” 打開吳宏林辦公桌上的電腦,桌面上有一幅2018年11月28日《寧夏日報》一版的版面圖。頭條位置是吳宏林的得意之作《向聯合國講述寧夏“紫色夢想”》。這篇通訊在寧夏媒體中首次詳細報道了寧夏21家葡萄酒酒莊走進聯合國總部,展示寧夏美酒美食文化的情況:“11月5日至9日,在聯合國總部,一股來自中國寧夏的芳香被人們傳頌著、點贊著。它,就是來自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的葡萄美酒……” “宏林當記者時能寫出好稿,他的稿件質高量大;當編輯時編好版,他的版面幾乎可以免檢。”寧夏日報報業集團負責人說,“宏林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在意每一個身份,并努力做到最好。” 擔當豈止崗位 情懷溫暖天地 2017年年底,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部分崗位調整,夜班編輯部急需“干將”。單位領導兩次找到吳宏林,都被婉拒了,直到第三次,他才有“條件”地答應下來。原來,吳宏林不去做編輯,不是怕工作壓力大、責任重、工作時間長,而是要與大哥輪流照顧年逾八旬的父親和癱瘓在床的母親。 就這樣,吳宏林28年來第一次給領導提出“申請”:“平時讓我怎么加班都行,周五和周六晚上能不能別給我安排工作?我得替換大哥照顧父母,讓他也歇一歇。” 吳宏林走了,對于同事和單位來說,失去了一位親密的“戰友”和業務“尖兵”,但對于家庭而言失去的是一個頂梁柱。回憶起6月2日丈夫最后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妻子李鳳英眼含淚水說道:“當天清晨6時,吳宏林準時起床,上午9時剛過,他又聯系采訪事宜;時近中午,他又趕到父母家,如往日一樣看望父母。然后,吳宏林便去了單位上班。” “宏林是他們家兄弟姊妹中最小的,只有他才能把78歲的母親逗樂。”李鳳英哽咽著說,“至今我婆婆還不知道宏林的事情,我不敢告訴她真相。” 回憶起吳宏林最后一次值守夜班時的情景,與吳宏林工位緊挨著的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黨報編輯室編輯吳少男歷歷在目:晚上8時,他坐到單位電腦前,開始編輯次日即將出版的《寧夏日報》一版稿件。《筑牢信仰之基 凝聚奮進之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在我區引發熱烈反響》這篇4000多字的綜合報道是吳宏林將10位記者提交的10篇稿件合稿編輯而成的,刊發在6月3日出版的《寧夏日報》上。然而,沒想到這成了這位上任剛滿一個月的黨報編輯室副主任一生中最后編輯的一篇稿件。 從一名基層宣傳干事到新聞記者,28年間,吳宏林采寫了5000多篇200多萬字的各類新聞作品,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的新聞工作者應有的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 “你在時,覺得你很平凡;你走時,才知道你很偉大。”吳宏林追悼會上,這樣一副挽聯道出了同事們共同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