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在金融海嘯席卷全球的今天,溫家寶2008年11月的要求,如一縷清風,在神州大地飄蕩。兩岸苦盼一甲子的大三通,海都報此次特別策劃及報道效果,也正如總理的要求一樣:快重準實。
出手要快
2008年11月,“陳江”第二次會談,確定12月15日兩岸大三通。當時,海都報已做了充分報道,為三通正式啟動做了很好的鋪墊。
早在12月上旬,報社領導研究決定成立三通報道特別小組。特別小組跨越福州總部和閩南分社,僅福州總部這邊,就涉及省內、省外編輯部,時政部、經濟部、攝影部,說舉全社之力并不為過。
開會開會再開會,特別小組對此次特別策劃的操作,做了詳細的研討。
這里的關鍵點有兩個:一是如何把握基調及重點;二是以什么樣的密度推出。
如何定調,特別小組提出, 三通是歷史性的事件,但如果僅僅從兩岸的角度去操作,浪費了福建的區位優勢。應立足于海峽西岸經濟區,在保證三通歷史意義的前提下,突出貼近性。
關于報道的密度,特別小組認為,15日恰逢周一。周末的報紙,一般版面較少,競爭對手在版面有限的前提下,未必有膽魄花大力氣操作。對海都報來說,這是一個很難得的契機。
于是,基于重大事件重點包裝的一貫風格,海都報打破常規,重磅預告。
14日,推出“兩岸明日正式三通”的消息,讓讀者心里有底;15日當天,頭版大圖導讀《我省福州港、泉州港、廈門港10艘貨輪今日直航臺灣,抵臺時間閩船有望第一》。內版則是兩個大版,解密直航臺灣的福建貨輪基本情況,回顧福建“小三通”創造的多項第一。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節點,是海都“迅速出手,爭分奪秒,不貽誤時機”的大手筆。在競爭對手一片靜悄悄,還在把三通當作常規預發新聞來處理的時候,海都已經轟出了當頭一炮,占盡先機。
出拳要重
一步領先,不等于步步領先。要從根本上壓倒競爭對手,還需要更“堅決有力的措施”,需“出拳要重”。